江苏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既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选择,也是重塑产业链竞争新优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较早启动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的省份,江苏集众力、聚众智,实践两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培育两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将两业融合发展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内涵提升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深度融合步稳蹄疾 创新试点示范效应显著

江苏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全国领先,产业发展基础扎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的50%,占据“半壁江山”。今年一季度,江苏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2%。两业融合基础稳固,优势尽显。

2019年,江苏开始组织开展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先后出台《江苏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遴选两批总计247家企业、21个产业集群和43个集聚区域作为全省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张家港市、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2个区域和徐工机械、双良节能系统、波司登羽绒服装、康缘医药商业、中天科技等6家企业先后入选全国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一批具有鲜明产业融合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竞相涌现。

波司登羽绒服装有限公司探索“现货式敏捷制造”新模式,自主研发服装智能制造GIMS系统,实现了柔性的生产流程,打造了一个服装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和制造执行能力。

强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业融合中的应用,发展数据驱动型服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江苏对融合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在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着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推广,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移动O2O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业设备、生产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及智能分析的能力。

江苏双良集团在2020年启动了绿色智能制造服务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双良智慧云平台项目改造升级,推动在线运行产品及机房管理、合同能源管理、能效云平台、供热云平台等系统按计划接入平台,实现了设备智能化、系统智能化、运维一体化、服务全面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随着推动先进制造业生产、组织、商业和管理模式转变,江苏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出现。其中,江苏中天科技光纤通信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和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江苏康缘集团中医药数字化智能制造和惠民供应链等两业融合典型模式示范作用凸显。

坚持问题导向,江苏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两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张家港市作为全国唯一整体全县域开展国家级首批两业融合试点的城市,积极建立两业融合多部门联动机制,以部门服务融合带动促进产业发展融合,并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更多制造业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拓展转型。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推动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企业集聚融合,打造检验检测认证、智能驾驶、网络视听游戏等百亿元以上规模的“三新经济”产业集群。苏州市相城区为加快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产业集聚,推出智能网联专项政策,给予研发、载体、平台、人才引培等专项支持。以试点示范为抓手,围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树立标杆,江苏两业融合的步伐越来越快。

延链强链提质增效 龙头企业产业集群载体平台齐发展

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发展活力强、体制机制活、开放程度高,制造业和服务业规模全国领先,产业发展基础扎实。2022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29万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现代服务业不断领跑经济增长,2022年服务业增加值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为55.5%。

细看江苏的两业融合,特点非常鲜明:强化龙头骨干企业引领,激活融合内生动力;发挥先进产业集群优势,提升融合发展能级;依托优势辖区园区,搭建融合发展平台。

中车戚墅堰机车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的机车PHM平台建设方案,综合利用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了车辆运行状态监控、运行分析、故障诊断、故障预测,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深耕环境治理领域,加快形成了优质高效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和全过程服务能力,自主完成末端项目从设计、建设、设备安装、系统集成到运维管理等“一揽子”服务。

放大“链主”型企业产业链生态主导能力,强化行业领军企业等骨干中坚力量示范引领。江苏鼓励制造业企业由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以提供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同时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充分发挥在数据驱动、网络运作、变革重组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嵌入制造业全产业链,推动制造服务业智能化、产品化、定制化发展。

除了以延链强链为牵引,江苏还动脑筋拿出实实在在的妙招,推动龙头企业、产业集群、载体平台提档升级。

江苏的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重点聚焦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等16个省级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深度发力。

构建开放高效的集群创新服务体系,在技术、设计、品牌、供应链等方面锻长板补短板,江苏大力推动着产业链纵向协同、价值链高端攀升、创新链精准赋能。在这一过程中,看点之一便有张家港市依托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和智能电力研究院、哈工大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重点发展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成套、智能电网等装备产业和以现代威亚为代表的智能化、集成化数控机床,依托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园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打造智能装备产业基地。

今天的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30万平方米的金融商务区秋广场、40万平方米的音视频产业基地、48万平方米的汽车智能零部件产业园、30万平方米的通信技术产业园等一批两业融合专题园区拔地而起。对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突出、转型需求迫切的市辖区和开发园区,统筹谋划数字经济、生态经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发展,加强省内先进制造业基地与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对接合作,支持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功能显著的两业深度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正是通过打造一大批园区载体和标准厂房,推动了土地集约利用,实现企业集聚发展,进而孵化两业融合企业。

制度保障筑牢融合基础 多方合力再促服务效能升级

从2019年江苏开启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到今天,在龙头骨干企业、优势产业集群和具有融合发展基础的区域等多元化主体作用下,江苏正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嵌入先进制造生产环节,持续加快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效化转型。

其中,南京、无锡、常州、苏州等市重点聚焦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优化、门类聚焦的产业集群。南京被纳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苏州入选首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市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江苏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江苏特色“775”现代服务产业体系,以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为主要突破口,扬先进制造之长、显现代服务之优、创产业发展之特。“十四五”期间,江苏还计划培育形成省级两业融合标杆引领典型100家。2022年底,江苏又出台《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着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集聚发展、创新发展。

在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之外,江苏还将推进两业融合发展纳入省政府百项重点工作,在省政府督查激励事项中将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列入,并建立国家及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工作推进机制。开展“送政策、促融合、抓落实”系列现场推进活动,对省内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进行专项政策宣贯,支持设区市配套开展市级试点。同时,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中国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新华日报》“江苏服务业”专刊等,大力宣传推广推动两业融合发展典型经验做法和案例。

为两业融合注入资金“活水”,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优质项目培育。近3年,江苏将科技、信息、物流、节能环保等领域具备两业融合形态特点的230余个项目列入省服务业重点项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做好专业化高端化服务。省级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专门增设两业融合项目支持方向,3年来共支持近150个两业融合项目,安排扶持资金3.3亿元。还在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项下“苏服贷”中,将两业融合项目作为信贷支持重点之一。

此外,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及消防、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前提下,江苏还探索土地按不同功能用途混合利用。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类别,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出让等方式配置土地资产。在符合相关规划的前提下,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利用现有房屋和土地兴办科技研发、众创空间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的,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为5年;过渡期满后需按新用途办理用地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以划拨方式配置。

新时代、新征程,江苏将围绕“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构建江苏特色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推进落实《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大力谋划实施两业融合发展标杆引领工程,努力打造一批两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标杆企业、新型产业集群和融合示范载体,为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贡献。


返回